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物语 >> 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

大学生的网络攻击行为

2018/9/13 16:15:00 [发布者]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点击:255次

转载自心理学报金童 、陆桂芝、 张璐、乌云特 、金祥忠(2018)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 反刍思维与网络道德的作用.心理学报,50(9):1051-1060}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得到了普及。一方面, 借助于互联网检索的快速性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另一方面, 凭借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便利性特点,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会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 严重地影响身心健康, 其中, 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就是典型之一网络攻击行为指大学生利用信息沟通技术对他人进行有目的性的伤害, 从而获得某种利益, 并且这种伤害行为是他人极力想避免的, 实施网络攻击行为的工具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通信设, 网络攻击行为是传统攻击行为的衍生形式, 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出现的新攻击形式研究表明 75%的青少年和 58%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出现过网络攻击行为 遭 受到网络攻击的个体会出现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 甚至产生注意缺损、人际紧张、自杀等社会功能受损问题 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探讨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 为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暴力环境接触是指个体知觉到所处环境中与暴力有关的信息, 它能够增强个体的敌意和愤怒体验, 进而引发个体认知、情绪、行为及生理唤醒的改变,从而诱发攻击行为暴力环境接触包括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暴力环境接触(如亲身经历暴力事件、血腥场面等)和虚拟的媒体暴力环境接触(如暴力视频游戏接触、暴力影视节目等)。在日常生活中, 当个体直接暴露在暴力环境的刺激下, 就会内隐性的习得攻击行为的图式,  这种图式随后会经过认知系统的深层加工, 并逐渐内化为个体稳定的攻击图式。当这些个体在使用网络, 他们会凭借着网络的匿名性和便利性特点, 将这些内隐学习来的攻击图式再现, 从而产生网络攻击行为。研究表明,  暴力环境接触不仅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不良的生理心理反应, 而且会导致个体出现更多的外化行为问题, 进而引发敌意认知偏向,  产生力脱敏效应”, 诱发个体产生攻击行为,  甚至暴力行为等。

1524450377wn7w9.jpg